0-3岁儿童心理特点,学龄前儿童的共同性格

admin 1 0
0-3岁儿童心理特点目录

幼儿心理游戏

学龄前儿童的共同性格

0至3岁儿童心理特点

幼儿心理游戏

触觉训练对于两三岁以前孩子的吃手,不用限制他,再大一些还有吃手、咬指甲、咬笔头、爱玩生殖器等问题,则是孩子触觉敏感的反映。

有的孩子容易发脾气、胆小、紧张、爱哭、偏食、爱惹人等。

可以让孩子玩水、土、沙子,游泳,赤脚走路,骑羊角球,洗澡后用粗糙的毛巾擦身体,用电吹风微风吹身体,用毛刷子刷身体,用毛巾把孩子卷起来做卷蛋卷游戏,和小朋友一起玩需要身体接触的游戏。

再大一点可以训练他们翻跟头、拍球、跳绳、游泳、打羽毛球等活动

学龄前儿童的共同性格

①活泼好动。

幼儿总是不停地做各种动作,不停地变换活动方式。

幼儿好动的性格特征,有助于儿童形成勤快、好劳动的良好品质。

  ②好奇、好问。

幼儿的好奇心很强,儿童喜欢提问。

  ③易冲动、自制力差。

这是幼儿性格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。

  千万不要错过0-3岁早期开发的机会易受外界情景或他人的影响而情绪激动。

行为变化,或者因为自己主观情绪或兴趣的左右而行为冲动。

幼儿心理与行为受外界刺激和自身主观情绪的支配性很大,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。

幼儿又具有坦率、诚实的性格特征。

他们的情绪、思想比较外露,喜怒形于色。

对人真诚,不虚伪。

  ④易受暗示,模仿性强。

幼儿往往没有主见,常常随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见,受暗示性强。

幼儿的秘方性很强。

他们很喜欢模仿别人的言语、动作和行为。

0至3岁儿童心理特点

  1.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。

  好的亲子关系,胜过好的教育。

“一个重要的观点是:不要做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。

”在家庭教育中,我们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,而忽视了有效性,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。

“从小到大,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都是‘正确’的,但有效吗?当我们说教的时候,孩子是否听进去了?还是把头扭到一边,或者以沉默抗拒?甚至把门关起来?要知道,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是非常可怕的,要使教育有效,最重要的是营造温暖的亲子关系。

”  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普遍缺乏沟通,注意到生活中的“关门现象”:“孩子回家就把门关上,关门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表情,表达的是‘别理我,我不愿意跟你说话’。

因此,孩子成了家长‘最熟悉的陌生人’,虽天天见面,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。

”  为什么关门?“因为在家庭的对话中,家长往往不是父母,而成了道德的评判者、喋喋不休的说教者、永远正确的建议者,这使家庭对话充满说服、威胁、控制与建议,其实它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,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感受,孩子会感到,家长的反应是对他们感受的不接纳,他们只好闭嘴、或为自己辩护、或充满愤怒。

”  事实上,孩子在遇到问题、情绪出现困扰时,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,而是能了解自己、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。

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在外面受到的困扰告诉我们,最可能的原因是:我们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,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,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,甚至会加深创伤。

  “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,比教育更重要,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感觉到我是重要的、受尊重、有价值,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,因此获得成长。

”  老师举了生活中的一例。

女儿3岁时,着不愿意去,她怎么说服都没用,一天孩子又在幼儿园门口哭着不愿进,她也烦了,干脆蹲下来听孩子说话,孩子说幼儿园这不好那不好,说完之后,做了个让她非常惊讶的举动:“孩子把眼泪一抹,书包一背,跟我说妈妈再见,我要进去了。

其实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理性,她所需要的只是倾听与接纳。

”(亲子教育,早期教育,早教,早教中心,幼儿教育,幼教)  2.洞察需求比看见问题更重要。

  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,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,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,事实上,“问题行为”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,孩子借“问题行为”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。

因此,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“需求”,而不是行为本身。

  3岁的女孩跟妈妈说:“长大后我要跟石头结婚,生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。

”对此,有的家长会说小小年纪怎么想这些,给予孩子支持:“因为这话的背后,是孩子对自己的认可与爱,是一种自我价值感。

”  “一个人的成长过程,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,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的满足与否,就会产生成长喜悦、或成长创伤,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经验,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。

即使他长大成年,遭遇到一些挫折,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。

”  3.管和放,哪个更重要?  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,是有阶段性的,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也因此而不同。

在幼儿和小学阶段,家长的目标是:建立安全感,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,遵守规则,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。

  让孩子小的时候就去上寄宿学校,其实有不小风险,因为安全感来源于孩子对看护者(一般是妈妈)的依恋,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,因为母亲就是世界,这个世界是否温暖、可以依靠,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互动、是否信任世界,并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。

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后,就能够开始学习。

  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,给孩子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,并让他们学习承担责任,接受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,通过这种方式,孩子也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。

  不要做“最好的家长”  有些人有种“最好”情结:做最好的自己、做最好的教师、做最好的家长,什么都可以做到最好,就是家长不能做到最好,做到‘刚刚好’就可以了。

”因为,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:以孩子为中心,牺牲了自己的需求、兴趣;为孩子包办一切,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、承担的。

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培养出的往往是放纵的、自我的、没有责任心的孩子。

  因此,我们要做“真实的父母”:坚持自己的独立性,重视自己的需要,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,让孩子承担家庭一部分责任和义务。

“只有父母这只‘杯子’是满的,才可能是健康、愉快的父母,才可能与孩子分享杯中的资源、能量与关怀。

这样做父母会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,孩子也成长得更好。

如果牺牲自己的一切,容易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,孩子也会备受压力。

标签:#易搜情感网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